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科学家利用一种巨大的里德伯原子,研制出新型量子温度计。通过监测这些巨大原子与环境中热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获得了非常精确的温度测量结果。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研究》杂志。
该研究基于上海微系统所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前期共同构建的钽酸锂集成光子材料与工艺技术,挖掘了钽酸锂在低双折射效应特性方面的优势,并结合微波谐振电路的设计优化,实现了跨度超过450nm、谱线超过2000条的集成电光频率梳。与传统技术对比,钽酸锂电光频率梳将器件缩小至1cm 2 以内,并将谱宽拓展了4倍、功效提升了16倍。同时,研究证明了钽酸锂电光频率梳的启钥式开启,具有大范围的稳定可调性能。
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包括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在内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合成酵母基因组中最后一条染色体的创建,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1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揭晓了“谜底”,并建立了植物特异识别共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分子信号研究框架。
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
这项重要天文研究进展的成果论文1月23日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发表。天文学家表示,EP240315a研究开启了一扇探索遥远宇宙的新窗口,有望推动以全新视角观察宇宙中最遥远的爆发现象。
近日,基于“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的科研人员发现1例来自宇宙早期的伽马射线暴。这一爆发事件的发现,标志着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这丰富了人类对宇宙早期伽马射线暴的认识,更为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1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作题为《锐意改革进取 奋力攻坚克难 ...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召开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汪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各处室负责人汇报了2024年度重点工作进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2025年度重点工作思路。厅领导对各处室工作进行了点评,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到达胰腺后,ILC2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发出“能量不够”的信号,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后,免疫细胞又会向肝脏发出信号,释放葡萄糖。若这些细胞因子被阻断,则胰高血糖素水平下降,这表明ILC2对于维持血糖水平至关重要。
1月20日至21日,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召开 “农业生态前沿论坛”学术研讨会。来自亚热带生态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80名科研人员参会。
基于天关卫星的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发现1例来自宇宙早期的伽马射线暴。这一爆发事件的发现,标志着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宇宙早期伽马射线暴的认识,更为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23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杂志。